肩周炎

 

俗名五十肩的黏連性肩關節囊炎(又稱冷凍肩或肩周炎)是十分普遍的常見病症,幾乎只要是肇因於肩關節部位的關節囊、肌腱、韌帶等結締組織發炎所造成的肩部活動範圍縮減或患部疼痛不適;都可將其視作其相關病症的一種,所以大多數的人(年紀愈小罹患機率愈低)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肩周炎的症狀,只是在程度上有輕微或嚴重的不同。

 

肩周炎形成的原因既多且雜,如肌腱或關節發炎、肌腱退化、腱帶撕裂損傷、骨胳折斷或破裂、頸椎骨刺;甚至連肩部血液循環不順、腫瘤、心肌梗塞或胸腔部位術後復原不完全等狀況,都可能造成肩周炎症狀的發生,而且除了上述所列的原因以外,還有很多的肩周炎患者根本找不出發病的原因,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社會型態的改變,使得多吃少動的民眾愈來愈容易出現肩周炎的症狀。

 

生活型態與年齡的增長也是造成肩周炎的主因之一,原因是由於日常生活的習慣與型態;如常打電腦、做家事或經常性的抬舉重物…等的活動可能增加肩部血液循環不順或腱帶撕裂損傷發生的機率;而年齡的增加所造成的心肺能力下降則會減緩血液循環的速度,增加了雜質附著在血管壁上的機會,所以銀髮族群罹患輕微肩周炎後轉變為較嚴重肩周炎(肩部活動範圍縮減或患部疼痛不適)的機率比年紀較輕的族群為高。

因為依循前述理論,年長族群罹患輕微肩周炎時會較擁有相同症狀的年輕族群來的不適,而人常會有下意識減少碰觸與活動身上不適部位的行為,久而久之易造成韌帶與肌群的緊繃,一但到達關節黏滯的程度,輕微肩周炎就自然轉變為較為嚴重的肩周炎。

 

臨床症狀可約略分為三時期:

1. 疼痛期(painful phase): 第一期持續約六個月,這時病人感到肩部各方向的動作均會引起疼痛,疼痛點通常難以準確定位,而且常會有放射性疼痛(radiated pain)至上臂或手肘。

2. 僵硬期(Phase of progressive stiffness): 本時期可能維持六至十二個月,此時關節不見得會有疼痛現象,但非常僵硬不靈活,動作明顯受到限制,本病亦因此得名"冰凍肩"。此後疼痛與僵硬可能又同時存在。

3. 恢復期(thawing phase): 此後六個月,動作會緩慢恢復,但很難完全復原。整個五十肩的自然病史可延續18至24個月,有人認為即使不加以治療,長時間之後,五十肩的症狀也會有所改善。但是其症狀基本上是一種惡性循環,越痛越不動,越不動越痛。所以治療介入是必要的。

治療上的原則,是在減輕肩膀疼痛的前提下,利用運動或復健治療來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。在疼痛期,一些劇痛病人可能需要止痛劑,非類固醇消炎劑,局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或短期口服類固醇製劑,此時以止痛為優先,復健的效果不顯著。進入僵硬期後,配合藥物及物理治療(如超音波電療,冷熱療,被動式的牽拉運動等),以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,但是效果亦不可預期。如果症狀在保守性治療三個月仍然沒有改善,則可以考慮在麻醉狀態下,徒手作肩關授動術 (manipulation),術後仍需配合復健療程。至於開放式的手術(open release),如關節鏡鬆解術,臨床報告上有不錯的效果。